4月28日凌晨1點30分,位于浦東洲海路3001號的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旗下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外高橋造船”)燈火通明。此時,亞洲最大的2號巨型船塢內開始緩緩注水。經過6個小時的塢內注水和吃水實時觀測,中國第二艘國產大郵輪“愛達·花城號”(H1509)緩緩浮起,為2026年底完工交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起浮是大型郵輪建造的關鍵節(jié)點。這一過程主要是為了完成首次測定重量重心等關鍵工藝要素和技術指標,并進行全船殘余應力釋放。”外高橋造船郵輪項目部部長助理張強介紹說。
這場堪稱檢驗船舶前期設計建造工程的“期中考”,將進一步驗證大型郵輪在設計、工藝、生產準備、總裝建造等階段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H1509船經過起浮釋放全船殘余應力、測定重量重心等一系列關鍵工藝要素和技術指標,進一步系統(tǒng)驗證國產大型郵輪在設計、工藝、生產準備、總裝建造等階段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達到了既定起浮目標。
從入塢總裝搭載到實現(xiàn)首次起浮,H1509船較國產首艘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用時縮短了1個月;在項目總目標工時降低20%的基礎上,利用57.2%的實動工時完成了超70%的項目整體進度,對比首制船同期提升12%。而且,由于全船已經完成了更多項目的安裝,整船起浮重量也增加了3654噸,其建造效率和起浮完整性相較首制船有了巨大提升。
“截至目前,H1509船公共區(qū)域、餐飲冷庫區(qū)域開始封板,176間房艙完成推艙,電纜敷設達3200公里,中控系統(tǒng)開通、機械處所風機運行。”外高橋造船副總經理、國產大型郵輪項目總建造師周琦介紹。
外高橋造船堅持“學習、探索、總結、創(chuàng)新”的管理理念,對國產首艘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設計建造、工藝工法、項目管理、內裝工程等全過程進行了全方面的總結反思和消化,以及吸收再創(chuàng)新。依托形成的一系列科研成果、管理經驗及工具手段,外高橋造船持續(xù)推動流程優(yōu)化和技術攻堅,通過大量新技術的應用和創(chuàng)新工藝工法的實施,為不斷提升H1509船建造效率和品質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H1509船相較于首制船在船型尺度、房艙布局、系統(tǒng)配置和規(guī)范標準等方面有了較大提升,總噸位增加0.64萬噸達到14.19萬噸;總長增加17.4米達341米,公共區(qū)域和戶外活動休閑區(qū)域面積也增加到了25599平方米和14272平方米。在整體建造效率大幅提升、多工種并行交叉作業(yè)顯著增多的情況下,項目管控難度面臨更大挑戰(zhàn)。
外高橋造船總經理助理、郵輪項目部部長、國產大型郵輪項目建造總監(jiān)陳劍威表示,有了首艘國產大郵輪的經驗,H1509船的建造過程更加順暢。“我們在運用了首制船科研成果的同時,開發(fā)了包括設計、采購、物流等8個方面的數(shù)字化管控手段。此次流程的優(yōu)化大幅提高了效率。”他說。(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王春 代小佩)